淋病的病原体即奈瑟菌,是1879年由Neisseria首次分离出的淋病双球菌,因而淋病双球菌又称为奈瑟又球菌。淋病双球菌呈肾形,两个凹面相对,大小一致,长约0.7微米,宽0.5微米。它是嗜二氧化碳的需氧菌,革兰染色阴性,适宜在湿润,温度为35℃,含2.5-5%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生长。常存在多核白细胞内,椭圆或球形,常成双排列,无鞭毛、无荚膜、不形在芽孢,对外外界理化条件的抵抗力差,怕干燥,在干燥环境中1--2小时即可死亡。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都易致死。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很弱。
淋病是淋菌性尿道炎的简称。是由奈瑟氏淋病双球菌感染引起的泌尿生殖器官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炎症。及时诊断公道治疗可以治愈。如不正规治疗,自服一些消炎药,可暂时掩盖症状,转为慢性淋病。病情重者,可侵犯多个器官,导致淋菌性关节炎、淋菌性盆腔炎、淋菌性脑膜炎、淋菌性胸膜炎、淋菌性心内膜炎,甚至导致终身不育。妇女孕妇感染,可引起宫外孕、早产。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可引起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失明。
人类在古时候就发现了这种疾病,《圣经》上就有这样的描述。17世纪来,Boswell曾生动地描述了他本人的发病情况,反复感染、并发症及治疗情。JohnHunter以为根据传染的部位可决定疾病的类型,例如淋病是发生在粘膜上,而梅毒下疳则发生在皮肤上。依照这种假想,他将一个淋病患者的脓液移植到自己身上,由于此患者同时患有梅毒,因而JohnHunter同时染上了淋病和梅毒,后死于梅毒性主动脉炎。
在我国,公元前2-3世纪,《黄帝内经素问》载曰“膀胱不和为癃。”公元二世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这样描述淋病的“小便如浆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公元7世纪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总论》中把淋病分为七淋,即石、气淋、膏淋、痨淋、热淋、血淋、冷淋,并把膏淋列为急性淋病,痨淋列为慢性淋病。
解放前,我国一些城市的淋病发病率为20%左右。解放后在1953年早期病人已近尽迹,1960年基本上完成了晚期病人的普查普治,1964年已基本消失淋病。由于淋病是世界各国发病率高的性传播疾病,接触者感染率高,潜伏期短,可在短期内病例成倍增长。又由于1976年西非和东亚出现了耐青霉素的淋球菌菌株以来,世界淋病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我国自1975年以后,淋病又死灰复然,病人逐年呈直线增多,是性病主要发病病种。如地区性病就以淋病为主,约占90%以上。
上海九龙医生提醒:患者要注意自身身体的变化,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做检查并确诊,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免耽误病情。您如果还想了解其它的相关信息,不妨咨询我们的在线医生,我们医生会免费为您作详细的解答。
闵志廉 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名人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内医疗成果一等奖…
张耀龙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原长宁区中心医院皮肤科主任,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钟绍荣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江西医学院。1990年独立完成的科技成果曾被载入《中国科技成果大辞典》…
|